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校友风采

冉 冉 之 晖
来源:潜山市源潭中学  作者:办公室  发表日期: 2015-11-13 浏览次数:

冉 冉 之 晖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徐霁旻

    多年就想看望恩师曹明晖,他爱人又是我妻子的老师。他一直住在江城芜湖。听说他今年回到了我们这个江畔小城,于是,冒着蒙蒙春雨,我们学生夫妇,看望了老师夫妇。

    我中学5年,曹老师就教了我4年的语文。1971年,我上源潭中学,语文就是曹老师教。那时候,曹老师给我的印象,是大学毕业不久,才20多岁,风华正茂,才华横溢。说话时,是普通话里面夹杂着明显的桐城口音。他是学校的团总支书记,还分管学校广播站的工作。也许,曹老师发现我的语文还可以吧,尤其是朗诵能力,叫我担任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。这使我有一点小小的自豪感。我每次播音之后,都会得到同学们的青睐。其时,所谓的广播站,设备非常简陋,就是一部三用机、一个话筒、十几张唱片,仅此而已。每天三次广播,早上是早餐至预备钟前,大约半个小时,中午是半个小时,下午是课外时间,大约是1个小时。自办节目基本上就是各个班级的来稿,以表扬稿为主,或者播发学校的工作简报、通知、自办节目,时间不定,依稿件多少而定。其余就是放唱片,或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节目。我从初一到高二毕业,都是学校的播音员。虽然,播音占据了我大量的休息时间,但我还是乐此不倦。这不仅锻炼了我的朗诵能力,也培养了我的工作能力。

    记得在初一,曹老师还叫我连续两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,到学校的会议室,听写作讲座。讲座的老师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王武录。王武录是潜山县棋盘公社东红大队人,和校长徐席珍是老乡。他自学成才,从一个业余通讯员,到安徽省广播电台记者,恢复高考后考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首届新闻专业研究生,后来成为《人民日报》社记者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博导。当时,他讲写作,主要是讲新闻写作,尤其是人物通讯。其实,我还是不太懂。因为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而言,毕竟还是深层次的、专业性的东西。尽管不大懂,但也有收获,培养了我们的写作兴趣,也提高了我们的写作技巧,灌输了写作的一些基本套路。当时,我还萌发了一种冲动,梦幻着将来要当个作家、新闻记者。

    有一次上课的时候,我的水笔没墨水了。曹老师当即从口袋抽出金笔递给我。我走向讲台,好像领金奖一样的激动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写金笔,对于曹老师的这种慷慨之举,我是受宠若惊。因为在那个年代,我们学生最多是写新农村牌自来水笔。新农村牌自来水笔,还有大号、小号之分,一般的都是小号新农村,是6毛6分钱一支,大号的新农村是7毛3分钱。即使是小号新农村自来水笔,仍然还有不少同学买不起。许多同学都是写1毛4分钱的圆珠笔。直到我们上高中,班上才有人写金笔,而且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干部子女。像我们平民百姓的农村孩子,仍然是没有这个福气享受这么高档的消费。纵然有那么几支金笔,也是凤毛麟角,极其稀罕。所以,曹老师给我金笔的事,至今我还是记忆犹新,无法忘怀。而我真正的买金笔,还是参加工作之后的好多年。

    在高中的两年里,曹老师上作文课时,常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拿到

    班上读。有时候,还就我的作文进行讲解。弄得班上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,羡慕不已。大部分同学,都知道我是个写手。许多同学,还把我的作文,抄在一个带封皮的笔记本上,似乎有珍藏的意味,让我享受到一种快乐。

    那时候,学校礼堂耕读堂的两边,各有一块黑板报,不定期的更新。曹老师又是把书写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了我。我按照他圈定的报纸杂志的文章序号,用彩色粉笔依次誊写。我自然有了出版者先睹为快的自豪感。

    我们那时候的课本,都是省编教材,曹老师尽可能地找课外读物,叫我刻写。刻写是钢笔蜡烛,滚筒油印,再发给每个同学。内容诸如赵朴初的《某公三哭》《反听曲》以及《解放日报》《文汇报》上刊登的一些优秀散文、诗歌。还有语法知识、修辞知识、逻辑知识、汉语拼音讲义等等。积累起来,足可装订一大本。

    1975年底,我高中毕业,离开了学校。高考恢复后的1978年,曹老师托信叫我帮助学校刻印教学讲义。我大概刻了几十张蜡纸。曹老师按照每张8毛钱付了我的辛苦费。后来,曹老师当了教务主任,还特地请我住在源潭区公所,包房吃住,帮助学校刻写试卷,付了我几天的工资,使得我那个月的手头上宽松多了。

    1979年,我那时已是民办教师。课余写了两篇小说,托人带给曹老师看看。不几天,收到了曹老师的来信,对我的写作予以鼓励,并且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。1982年春天,县文化局的几位干部来到了源潭中学,叫我去见面。文化局的人知道我在写作,并且还有了一点小成绩。曹老师叫我到他家里吃午饭,第一次见到了曹老师的爱人——王爱芬老师。王老师说,我的那两篇小说,还很有意思,看了很好玩。说得我当时有一些不好意思。因为毕竟是我的习作。然而,两篇小说虽未发表,却比发表更为重要。它成为无形的介绍信,叩开了我的文化之门。不久,我被县文化局招考为文化干部,从此,我以服务于文化事业为终生职业。

    1993年左右,我在县影剧院工作。曹老师到县城教育局办事,中午顺便看场电影。我在观众厅看到曹老师,就要来他手上的电影票,到售票处退了5块钱,还给了曹老师。我说:有我这个学生在这,你还打什么票啊?曹老师笑笑。笑声中,似乎蕴含着老师的自豪感。

    后来,曹老师调到了县城,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。我们见过几次面,谈话之间,曹老师得知我还没有取得大学文凭,大概是记在心上。

    2000年,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合肥科技学院联办函授大专班联系。曹老师通知我报了名。而不久,我的女儿生病在苏州治疗,错过了入学考试。两个月后,我才回来,曹老师叫进校总务处退还了我的报名费。虽然是几十块钱,那时对于只有500块钱薪资的我来说,还有着不菲的用处。后来,我考取了安徽大学成教班,曹老师知道后特别的高兴。再后来的几多年,我就没有见到曹老师了。只是听说他得了胃病,动了手术。我心里一直默默地,想看看他。知道曹老师的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,打听到他一直住在芜湖。

    今年春节之后,得知曹老师回到了我们的县城。我立即和妻子商谈,去看看曹老师。因为妻子又是王爱芬老师的学生,于是我和妻子一道去了。我们夫妇双方,叙谈了一个多小时。临别,我拿出两本书,说:老师的学生很多,有的已是高官厚爵。我没有什么向老师汇报,就带来两本拙作。不料,曹老师、王老师夫妇几乎异口同声地说:高官厚爵,固然显赫,但只是一时一地而已。只有这个知识与文化,才是最真实的,比什么都好,比什么都值钱,比什么都有意义!真是春风雨露,润透心田。

我们学生夫妇出门了,老师夫妇还站着门前廊阶,透过蒙蒙春雨,目送着我们,许远、许远……

(作者系源潭中学高中班第三届【75年】毕业生)

 

 

 

 

相关链接
暂无相关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15 安徽省潜山市源潭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潜山市源潭镇源潜路29号 邮编:246314 Email: qssytzx@163.com 皖ICP备05562931号